鄂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doc
《鄂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鄂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doc(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 —-可編輯修改,可打印—— 別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資料 ——全冊教案,,試卷,教學課件,教學設計等一站式服務—— 全力滿足教學需求,真實規(guī)劃教學環(huán)節(jié) 最新全面教學資源,打造完美教學模式 鄂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鄂教版五年級下期科學教案(一單元) 一單元 有趣的動物 1、形形色色的動物 教學目標: 1. 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 2. 了解更多的動物種類,感受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 3.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4. 會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1. 圖片: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的動物。 2. 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相關資料或影片。如保護色、遷徙、飲食、身體形態(tài)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 教師出示一組動物圖片,讓學生認識這些動物。讓學生分別談一談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生活環(huán)境等。 2. 引導學生分類。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組圖片。讓學生觀察、交流。 2. 讓學生將情況整理后記錄下來。 動物名稱 生活的環(huán)境 …… …… …… …… 3. 學生分小組匯報。 4. 學生閱讀P4小資料。 三、課外及延伸。 1.查閱資料,填寫下面的表格。 動物特點 動物名稱 資料來源 最大的動物 最高的動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動物 夜間活動的動物 3. 搜集資料、圖片。辦一期“有趣的動物”展覽。 2、動物吃什么 教學目標: 1. 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2. 知道動物按食性可分為肉食動物、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 3. 能制定簡單的調查計劃收集證據。 4. 知道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5. 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寫成一份“生活中常見動物吃什么”的調查表 教學過程: 1. 學生出示“生活中覺動物吃什么”的調查表。 2. 點部分學生匯報。 3.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記錄學生匯報的情況。 4. 學生看黑板,分小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動物分為哪幾類? 5. 學生匯報分類情況。 6. 教師小結: 按食性動物可分為:肉食動物、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 7. 學生分小組交流。貓、狗、雞、兔四種動物平時吃些什么食物。將結果記錄在課本P6頁。 8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9 課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動物、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把它們填寫在下表中。 肉食動物 草食動物 雜食動物 3、動物怎樣運動 教學目標: 1. 認識動物運動的多樣性。 2. 通過觀察,了解貓、狗和蝸牛等動物的運動特點。 3. 能想辦法解決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4. 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的結果。 5. 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1. 課件:多種動物的運動 2. 提供觀察對象:小貓、小狗,每小組的蝸?;蛭浵仭? 教學過程: 1. 放課件,讓學生觀察,里面的各種動物是怎樣運動的。 2. 學生匯報。 3. 實物觀察。 (1) 將教師準備的活物放在講臺前讓學生觀察。 (2) 學生交流并記錄。 (3) 學生匯報。 4. 學生分小組觀察。 (1) 學生分小組觀察蝸牛或螞蟻。 (2) 邊觀察邊記錄。 (3) 學生匯報。 5. 課堂延伸 問:動物還有哪些運動方式? 6. 課后延伸 收集各種動物運動方式的資料并觀察你所看到的動物怎樣在運動。 4 動物的防御 教學目標 1、知道環(huán)境對動物形態(tài)、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 2、知道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防御敵害的特點。 3、能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作簡單記錄。 4、能通過觀察、查閱書刊等多種途徑獲得對動物防御敵害特點的認識。 尊重證據。 教學準備 1、紅、黃、草綠三色的條形塑料片每組10個,秒表每個小組一塊。 2、刺猬、蝸牛等小動物。 3、學生自帶(或教師準備)各種動物防御敵害的書籍。 教學過程 1、用秒表定時計時的方法,在實驗之前教師要通過示范、反復練習使學生掌握。 2. 觀察刺猬、蝸牛在危險的環(huán)境中的身體反應的活動,小動物的選取不必拘泥于刺猬。因為雖特點鮮明,但不易準備。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體特點防御敵害的小動物都可以。 3. 學生通過查閱書刊獲取知識,書籍的來源可以是教室的圖書角,也可以由教師準備或學生自帶。 5 動物的繁殖 教學目標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過程是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過程的復雜多樣。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舉常見的幾類動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體驗科學探究中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歡大膽想象;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1、小組觀察用放大鏡、盤子;各種常見卵生動物的卵。 2、各種胎生小動物誕生時身體反應的圖片。 教學過程 1. 教師要能保障為學生提供各種常見的卵生動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蠶卵等等;并營造這些卵的成活環(huán)境,便于學生觀察。教材將本單元安排在春季進行,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2. 學生的已有經驗是學習本課的基礎,比如,對于胎生和卵生的認識,對動物繁殖習性與生活環(huán)境的認識,他們不是一無所知,教師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必要時加以引導。要發(fā)揮學生的大膽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及后續(xù)的交流討論活動時,問題的指向性要明確,以便使學生活動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順暢。 4. 關于課外觀察雞孵化小雞的活動,目的是了解動物的生命過程,具體選擇什么卵生動物來觀察它的孵化活動,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來確定。建議一般可選觀察蠶卵的孵化過程。 6 多彩的生命 教學目標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過程是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過程的復雜多樣。 2、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的解釋。 3、能區(qū)分什么是假設,什么是事實。 4、能通過整理記錄形成綜合性認識。 5、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美;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1. 蠶和鳳仙花一生經歷的各階段的圖片。 2. 狗尾草、橘樹、黃瓜、銀杏樹、苔蘚、蕨等植物的生命過程各階段的圖片和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1. 對于動物一生經歷的各階段的觀察討論,以扶為主,要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問題的指向性,具體性;討論交流的引導;適當的解釋說明;梳理認識的及時、細致地牽引。對于植物一生經歷各階段的觀察與討論要以放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礎上,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也要提供必要的資料和圖片。 2. 學生熟知的蠶和鳳仙花的生命各階段的學習教師可提供圖片,加強直觀印象。 3. 植物一生各階段的學習,教材并沒有提供它們各階段的形態(tài)圖片,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的解釋,但學生的解釋并非事實,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運動時六條腿移動的特點。 2、能夠想辦法研究螞蟻的運動特點。 3、知道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 5、能想辦法解決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6、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7、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各組研究用的螞蟻,放大鏡、白紙、墨水、紙巾、棉簽、細沙、水等材料。 教學建議 1. 教師在學生自由研究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包括學生必備的和可能會用到的器具,學生對操作流程不明確處的解釋說明和學生在研究中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方法的指導等等。另外,教師還要有效地組織各組的活動,使研究活動能順利的完成。 2. 活動記載怎樣填寫,教師在研究之前應使學生明確,每個部分填寫的內容及相關要求。教材的活動提示很具體,是指導學生展開研究的依據,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和明確。 3. 自由研究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那么,小組的活動是否有效率,小組長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應重點關注小組長在各組的組織。 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的: 本單元教學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研究植物的繁殖和移栽的興趣和實踐科學研究的方法,豐富學生關于植物的經歷。能在教師引導下逐步制定明確科學調查的步驟并組織實施科學調查活動,從而知道科學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教學要求: 1、能整理對植物繁殖方式的了解并進行交流。 2、學會用桿插的方法繁殖植物,對植物桿插后的生長情況進行跟蹤記載,能根據記載對比不同的方式對植物繁殖造成的影響。 3、知道什么是嫁接、靠接,掌握植物的方法。 4、了解植樹造林對于我國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知道相關的林業(yè)法規(guī)和紀念日,養(yǎng)成從小關心環(huán)境的良好意識。 5、認識現代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繁殖動、植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 三、教學重點: 通過仔細觀察蒲公英的種子,了解其種子結構的特殊性,認識蒲公英的繁殖方式,從而進一步分析植物繁殖過程中運用的科學原理。 四、課時安排: 7 植物的繁殖 2課時 8 莖繁殖 2課時 9 移栽繁殖苗 1課時 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1課時 11 生物繁殖新技術 1課時 12 水力發(fā)電站 1課時 7、植物的繁殖 教學目標 1. 認識苗圃中的幾種常見植物。 2. 能根據對苗圃中植物的觀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問題。 3. 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制定、明確科學調查的各步驟并組織實施。 4. 知道科學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聯(lián)系苗圃,做好參觀的組織工作;繪制班級分工表;實物展示臺。 2. 小組準備:鉛筆、尺、記錄用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戶外活動,提出要求 帶學生去觀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種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機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插圖,認識柏樹苗、枇杷苗、楊樹苗和月季苗。 三、小組討論 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樣繁殖出來的呢? 四、學生交流討論情況,師歸納并板書 1、由種子繁殖出來的 2、人工技術培育出來的 3、用根繁殖出來的 4、用莖繁殖出來的 五、師提問:怎樣才能知道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呢(進行科學調查活動) 六、組織學生進行科學調查活動 1、明確目標 2、確定調查方法 3、完成人員分工 4、開展活動調查 5、做好記錄 七、師小結 第二課時 資料整理、總結與匯報 該課時的重點集中在資料收集后的整理和總結,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組匯報各自調查情況。 提出問題:各個小組調查的結果是什么?指導各小組依次上臺,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調查記錄。各小組匯報完畢以后,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在教材規(guī)定的區(qū)域填寫總結并匯報。 2.其它相關資料匯報。 提出問題: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新的發(fā)現或者疑惑的地方?學生討論后提出。學生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后必然會有一些新的發(fā)現和疑惑,要求學生提出來,即為后期教學提供素材,同時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教學總結: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將陸續(xù)接觸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書: 7、植物的繁殖 種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莖繁殖 8、莖的繁殖 教學目標: 1、知道用莖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來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練運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個步驟。 4、能進行簡單的扦插切面對比實驗,知道對比實驗中唯一能改變的條件切面的形狀不同。 5、能對不同切面的莖的生長狀況進行預測,并能與實際結果相比較。 6、能對實驗進行長期的觀察記錄,并知道在觀察的過程中盡可能不干擾植物的生長。 7、能區(qū)分身邊哪些植物是用莖來繁殖。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圖。 2、分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凈砂、枝剪、培養(yǎng)槽、塑料膜、毛桃樹、良種桃樹。 3、課前準備:收集利用莖繁殖植物的相關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題 1、前面我們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莖繁殖出來的,那么,月季能用莖繁殖嗎? 2、這節(jié)課,我們就動手試試嗎! 二、組織學生動手實驗 1、分別截取兩段月季當年生的莖,將一段莖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莖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將它們編號。 2、取土質一樣的兩個花盆,并將截取的莖分別插下去,有興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莖會生長得更好? 3、指導學生觀察莖的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 4、設立獎品,根據三天后月季的生長情況,為猜中者發(fā)獎。 三、師講述并板書: 像上面實驗中這樣直接把植物的莖插入土壤中進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讓學生說還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進行莖繁殖的? 每二課時 一、復舊引新 1、點名說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們來了解另一種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學生匯報在家觀察月季生長的情況,并為猜中的學生發(fā)獎品。 三、師講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莖接到另一株植物上進行繁殖,這種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組織學生進行實驗 1、將盆栽的毛桃樹,靠近良種桃樹。 2、選精細相近的莖,用鋒利的小刀削去莖直徑的三分之一,削出一個橢圓形切口。 3、把兩根莖上的切口對接,使切口的樹皮部分緊密接觸,用塑料薄膜事綁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莖,剪斷切口下端良種桃的莖。 5、觀察嫁接后莖的生長情況,做好記錄。 五、師提問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植物是用莖繁殖的。 六、活動:奪紅旗回答上述問題 七、小結:板書 8、莖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莖插入土壤 毛桃樹 嫁接——一段植物的莖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9 移栽植物苗 教學目標 1. 認識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 2. 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討論,最終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 3. 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務,能熟練地完成移栽操作. 4. 能對移栽后的植物繼續(xù)保持研究的興趣,并完成觀察記錄. 5. 認識我國關于植物的相關法規(guī)和紀念日,了解法律法規(guī)、紀念日的重要意義. 6. 培養(yǎng)學生關注環(huán)境、樂于奉獻的道德情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移栽月季苗分解圖 分組準備: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鏟、水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1.指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 師問:"你們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到過相似的場景嗎?你覺得移栽植物造林綠化有什么好處?" 引導學生對生活經驗進行整理,并就此進行簡單討論.適當時,可以對相關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移栽植物綠化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 2. 討論移栽的注意事項,知道移栽方法. 提出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學生進行討論,形成初步的認識.在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要充分考慮哪些條件是影響移栽成活率的關鍵. 3.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26頁"小資料",并進行討論. (這樣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學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4.指導學生形成討論后的結果,將結果填寫在教材中.(討論的結果,實際上是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教材資料、查閱其它資料后形成的最終結論.) 5.完成填寫后,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適當組織全班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間的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認識. 6. 實際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 出示關于月季移栽過程的分解圖,對各副圖片進行詳細的講解.(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更加準確地完成移栽活動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對前面通過討論得到的移栽方法的進一步強化.指導學生充分認識到移栽的過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每一步操作的準確程度直接關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教學時應該適當補充相關內容:圖1,瓦片的大小應該能剛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層土壤應該用手輕輕壓緊;圖2,從繁殖槽內挖掘出幼苗時,盡可能保持根系周圍的土壤不脫落,不要觸碰根系;圖3,填土窯均勻;圖4,壓實土壤的動作要輕,用力要均勻,避免用力過重導致土壤內根系被破壞;圖5,一次性澆透水,以水不漫過花盆,并從流水孔流出多余水為準,強調要節(jié)約用水.補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項:剛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陰涼、通風的環(huán)境中進行管理;澆水要一次性澆透;注意觀察土壤變化,土壤發(fā)白時就應該澆水;每天注意給幼苗的葉面噴水,保持空氣濕度;移栽后的1~2個月內不需要澆肥料,以免灼傷根系. 指導學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時糾正操作中的錯誤. 移栽結束后,師問:"我們的移栽工作已經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長嗎?"要求學生對移栽后的月季進行跟蹤觀察,并結合小組特點完成各自的觀察記錄工作. 7. 知道我國關于植物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知道"植樹節(jié)"的由來和含義. 收集一些關于我國所建立的保護植被的法律法規(guī),對學生進行講解."植樹節(jié)"的由來和含義,指導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后查閱相關資料來獲取. 提出問題:如果要在植樹節(jié)這一天開展一次植樹活動,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引導學生將前面所學習到的繁殖、移栽相關知識進行重新整理,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簡單的實施計劃. 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教學目標 1. 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 知道蒲公英果實是通過飛行來傳播種子。 3. 蒲公英的果實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是由于結構上類似于降落傘。 4. 通過圖片觀察,了解除借助飛行進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種繁殖方式。 5. 能通過實驗獲取數據,根據數據對蒲公英果實飛行能力進行定量分析。 6. 能借助儀器對蒲公英果實進行細致觀察,發(fā)現結構上的特點,并聯(lián)系其飛行能力進行分析得到結論。 7. 能進行數據記載和觀察記載。 8. 能采用多種形式收集植物種子傳播的資料,并進行整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苗圃圖片、六種不同繁殖方式圖片 小組準備:蒲公英果實、培養(yǎng)皿、卷尺、放大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1. 回顧參觀苗圃中的發(fā)現,生成研究問題。 展示苗圃圖片。師問“:在參觀苗圃的過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磚縫中還發(fā)現了哪些植物?” 通過觀察圖片、提問,引導學生回顧參觀苗圃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為什么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它們來自哪里?形成本課所要探究的問題。 師問“:你能做出怎樣的猜想?” 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前期預測,形成興趣。 2. 吹蒲公英比賽。 重點應該是針對蒲公英果實的飛行能力進行實驗,并從實驗結果出發(fā)進行分析,從而發(fā)現蒲公英果實是怎樣傳播種子的這一事實。分三步進行教學: (1)提出問題:大家都吹過蒲公英沒有?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能將蒲公英吹得最遠。組織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參加活動。指導各小組推選自己的參賽隊員,分發(fā)材料并組織比賽。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比賽成績進行測量,并形成數據記錄。 學生在觀察數據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有些同學的蒲公英果實飛行的距離特別遠?他們是怎樣吹的?這樣吹對蒲公英果實的飛行起到了什么樣的幫助?引導學生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思考,并認識到風力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蒲公英果實飛行的距離長短。 在學生討論后小結:風力大,果實飛行距離遠;風力小,果實飛行距離短。 (2)進一步引導:蒲公英的果實為什么能飛這么遠?觀察一下,看看有什么發(fā)現。根據學生思維上的發(fā)展,引導學生利用放大鏡對蒲公英果實進行仔細觀察,并要求對觀察到的事實進行記載。(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學記錄能力。)指導學生對蒲公英果實進行觀察,并將觀察到的果實形狀運用繪圖、文字等方式進行記載,鼓勵記錄方式的多樣化。 (3)討論:蒲公英果實為什么飛那么遠?引導學生從觀察到的形狀特點入手,討論其結構對飛行能力的影響,形成共識:像降落傘一樣隨風飄散。 深入討論:在自然界中,蒲公英在風的作用下會怎樣?引導學生考慮自然界中風的特點,認識到:自然界的風力較大,持續(xù)時間長,能將蒲公英的果實送到非常遙遠的地方。 延伸討論:還有種子的果實如果落到泥土中,到第二年春天會怎樣?引導學生得到結論: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散,落入土壤后在第二年的春天發(fā)芽生長,完成繁殖過程。 3. 認識一些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來繁殖的。 提出問題:其它植物的種子又是怎樣傳播的?引導學生對P30頁六幅圖片中植物果實的結構特點進行細致觀察,并發(fā)現其結構特點,最終認識到這些植物是如何利用果實的結構特點來完成種子的傳播。教學時段內對于圖片的觀察可以指導學生分小組進行。小組討論后在全班進行匯報,形成對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的整體認識,最后以文字或自行設計表格的方式進行呈現。 4. 收集更多關于植物種子傳播的資料。 提出問題: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的植物,它們又是怎樣傳播自己種子的?指導如何填寫教材提供的統(tǒng)計表格。(該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作為課后延伸來進行,指導學生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強調資料的整理和分類。) 11、生物繁殖新技術 教學目標 1.了解雜交、植物組織培養(yǎng)、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術、太空育種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科學調查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4.通過了解繁殖技術的不斷進步,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價值觀。 5.通過對我國生物繁殖技術的最新進展,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以祖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發(fā)展并始終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生物繁殖新技術的圖片 小組準備:課前進行關于生物繁殖新技術的資料收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已經學習了許多植物的繁殖技術,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今天,我們繼續(xù)交流學習《生物繁殖新技術》。 二. 交流收集的資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術的信息。 (一)植物 1.雜交水稻 (1)簡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跡。 (2)介紹雜交水稻技術。 2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 (1)指名簡單介紹 這種技術。 (2)了解其特點:材料少﹑繁殖快 ﹑受季節(jié)影響小。 ﹙二 ﹚動物 (1)過度談話:為了獲得優(yōu)良的生物品種,改善我們的生活,保護瀕危動物,人們對動物繁殖技術也進行了深入研究。 (2)出示圖片:(1)人工繁殖中華鱘(2)胚胎移植技術 (3)小結﹕除了植物的繁殖技術在不斷改良外,在動物的繁殖技術中,新的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推進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匯報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術資料。 (1)克隆技術 (2)克隆羊圖片 (3)太空育種…… (四)教師小結。 繁殖技術已經運用到整個生物界,如克隆技術已廣泛應用到醫(yī)學﹑遺傳學﹑生物學﹑畜牧等領域。 三、認識繁殖技術的主要作用 (1)改善生活 (2)保護瀕危動物 四、進一步了解繁殖技術的新發(fā)展。 12、水 力 發(fā) 電 站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小水輪轉動的快慢與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沖擊水輪的位置等因素有關。 探究目標:經歷小水輪轉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過程,知道不同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yǎng)學生樂于參加探究活動的興趣。2、讓學生敢于猜想,意識到形成重視實驗和證明的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性。3、培養(yǎng)學生愿意與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響小水輪轉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三、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課件、小水輪、 學具準備:水槽、燒杯、帶管子的瓶子和水、抹布、小水壺 四、教學設想 (一)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探究 1.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宏偉的水力工程在哪嗎?它能為人們做什么?(課件出示三峽大壩,為學生提供一個情景) 2.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水力發(fā)電站》。水是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的呢?(先讓學生說說,然后教師課件出示水力發(fā)電站發(fā)電過程示意圖做簡單介紹) 3.哦!原來水力發(fā)電最關鍵的就是水沖水輪轉動。(亮出葉輪)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小水輪,你們能用水讓它轉動起來嗎? 學生想辦法,并讓他們匯報演示他們的方法。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 4.看來水真能讓它轉起來!現在老師也來用水沖沖,看水是怎樣讓它轉動的。(老師在沖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把水倒多倒少,把杯子拿高放低,讓葉輪轉的有快有慢)在剛才的實驗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整理并匯報他們的發(fā)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葉輪轉的有快有慢,為下一步的教學做鋪墊。 (二)實驗假設,初步探究 1.今天我們就研究如何用水使葉輪轉的快一些。 2.葉輪轉的快慢可能與哪些條件有關呢?猜猜看,小組內商量一下。 學生猜測討論,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進行整理并板書。學生可能談到很多因素,老師應與學生一起分析那些是主要的因素,在全班形成共識。 3.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學生說說意見)好!現在我們就來分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準備研究哪個問題,打算怎么做。 學生分組討論制訂實驗方案,教師巡視做指導。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愿意與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驗應有的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4.各小組匯報你們的研究主題是什么?準備怎么做? 學生交流實驗方案,老師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如果學生發(fā)言不踴躍,老師可以指定一些小組代表發(fā)言,并統(tǒng)計全班各組研究的相同課題是那些組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在對比實驗中要控制變量和無關變量,讓學生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習慣。 (三)動手操作,深入探究 1.看來大家的方案都制訂的很不錯了?,F在我們就來做實驗,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器材,請各小組派代表來選取你們所需要的器材。 2.學生開始實驗,老師巡視并提供幫助。 (四)互動交流,規(guī)律探究 1.同學們在實驗中都非常的投入,看來你們的收獲也一定不少吧!誰先說說你們組得出了什么結論,與你們的猜測一致嗎? 學生分組匯報,互相補充。學生匯報時老師要強調學生交流各組研究的是什么課題,怎樣做的,看到什么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實驗后要善于整理自己的實驗結論的習慣和能力,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怎樣使葉輪轉的最快? 學生根據實驗得出的結論分組討論并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把實驗中得出的結論進行綜合應用,培養(yǎng)學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五)拓展運用,延伸探究 (課件出示三峽大壩)介紹三峽大壩。長江水流不斷,為什么還要修大壩攔水呢? 板書設計 水力發(fā)電站 水位高 輪→轉 水量大 →快→發(fā)電 水沖葉邊緣 科學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選取與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的、常見的、易觀察的、易體驗的、可探究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將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驗和科學知識的獲取緊密結合。較好地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學,從而有利于學生將科學探究學習活動化為日常生活中樂于從事的經常性活動。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對科學有了一定的基礎,動手能力較強,本學期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動手實驗的能力。 三、課時計劃: 共:8課時。 第一課時:水力發(fā)電站 第二課時:風力的作用 第三課時:煤 第四課時:石油 第五課時:金屬 第六課時:礦產 第七課時:礦產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第八課時:自由研究 四、教學策略: 1、提前讓學生做好準備。如:通知學生提前通過網絡、圖書等途徑了解水力發(fā)電站的知識。 2、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去建成構新的認識結構。 學生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對出現進行比較。教師應很好地復習已有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 3、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調查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調查活動。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意識。 5、引領學生親歷小水輪轉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活動。 12 水力發(fā)電站 教學要求: 1.知道水力以及在生活中利用水力的實例;知道小水輪轉動的快慢與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水沖擊水輪的位置等因素有關。 2.經歷小水輪轉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過程,知道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演示材料:水力發(fā)電站以及水力的利用方面的圖片、視頻資料等;分組實驗材料:小水輪、水槽、燒杯、水等 學生準備:課前查閱水力發(fā)電站以及水力的利用等方面的資料信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同學們見過水力發(fā)電站嗎?水力發(fā)電站是什么樣?它是依靠什么原理來發(fā)電的呢? 二、探索新知 1、制作小水輪以及做小水輪轉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1)制作小水輪。選擇不同的材料制作幾個小水輪,可以選擇塑料片作為葉輪,也可以選擇金屬片作為葉輪,葉輪可以做成平面的,也可以做成弧形的,教材上呈現了三種不同的小水輪,可供學生參考。 2)實驗。教材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用水使小水輪轉動起來?學生很快就能想到用水沖擊小水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水輪轉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問題提出后,學生一定會作出一些猜想(假設),教材上呈現的兩幅圖提示了水位高低的實驗,除此之外,學生也有可能作出一些其他的猜想(假設),如水流量的大小、水沖擊水輪的位置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作出的猜想(假設)來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教材上用兩幅圖來說明水位高低的問題,同時也向同學們表明這是一組對比實驗。在設計實驗的基礎上,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最后形成自己的結論,并把結論寫在課本上。 3)應用。在學生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教材又回到水力發(fā)電站的問題上來,教材呈現了水力發(fā)電站的示意圖,在示意圖的旁邊用文字說明了水力發(fā)電站是如何工作的。要求學生根據發(fā)電站示意圖討論:發(fā)電站的發(fā)電機是怎樣轉動起來的?修筑大壩對發(fā)電有什么作用?有了前面的實驗做基礎,相信學生對這些問題都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2、引領學生親歷小水輪轉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過程。 教師提出問題:小水輪轉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學生的猜想建議教師暫時都不要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應該引導學生想辦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與假設是否正確,這就順利地進入到制定研究計劃階段,因為是對比實驗,建議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對比性,即在對比的兩組實驗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條件不同。如果時間允許,學生所做的每一個假設都可以進行分組實驗,如果時間不允許,則可以采取不同的小組不同的小組做不同的實驗的策略。在實驗中注意做好實驗記錄。經過整理自己小組的實驗現象,小組成員達成共識。集體表達與交流,形成全體學生的共識。 三、拓展 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家鄉(xiāng)水資源利用的調查活動。 如調查地點、參與調查的人員及分工、用什么方法去調查、調查中的注意事項(如安全問題)等,課外由學生分組開展調查活動。在以后的教學中交流調查的結果。 13 風力的利用 教學要求: 1.知道風力以及利用風力的實例;了解風是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發(fā)電的。 2.經歷風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發(fā)電的探究過程,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3.體會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分組材料:紙、鋁片、小釘子(大頭針)、小木棍、鐵絲、剪刀等;演示材料:風向標、電風扇、風力發(fā)電的圖片或視頻資料等。 2.學生準備:制作風車的材料及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利用風做哪些事情? 讓學生說一說放風箏的經驗,學生這時可以說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來等。教材上呈現了三幅小插圖,分別是放風箏、揚場、帆船競賽,下面一幅大插圖是風力也能用來發(fā)電。通過這幾個例子的啟發(fā),引導學生交流更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風力的具體實例。如利用風力表明風向、利用風輪提水灌溉、利用風輪吸海水制鹽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風車。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幾個不同形狀的風車,材料可以選取紙、鋁片、竹、木等,形狀由學生自行設計。 2、制作風車后帶學生到室外親自去實驗,回教室后進行交流。 1)要考慮的是上課當天是否有風、是否適合于本課的教學; 2)一定要讓學生帶著問題(①我們制作的風車在風中能轉動嗎?②哪一種風車轉動快?③怎樣使風車轉得更快?)去探究,否則,實驗只能成為學生玩風車的機會。如果學生所做的風車不能轉動,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調整。重點要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2、3兩個問題,對第3個問題,可以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風力、增加與風接觸的面積、使風車與風的方向垂直、減小風車與軸的摩擦力等,讓學生想辦法證明猜想是否正確,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觀察研究問題; 3)回教室后不僅要求學生交流觀察研究的結果,也要交流觀察研究的過程,特別是在觀察研究活動中所發(fā)現的細節(jié)問題,如怎樣使風車轉得更快這個問題的交流,只要是學生親自做過了,說得有道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3.風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發(fā)電呢? 通過制作風車、用風車做實驗、使風車按風向的變化自動調整方向和閱讀資料等活動,最后期望學生通過討論,形成自己的結論。 14 煤 教學要求: 1.知道褐煤、煙煤和無煙煤的不同;知道人們是如何利用煤來發(fā)電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樣形成的。 2.經歷人們是怎樣利用煤發(fā)電的探究過程,能運用所觀察到的現象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利用煤發(fā)電作假設性解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分組材料:褐煤、煙煤、無煙煤、放大鏡、酒精燈、鐵夾、水槽、燒瓶、三腳架、石棉網、橡膠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鋁片制作的小風車、水等;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關圖片或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煤的特點。 1、教師出示褐煤、煙煤、無煙煤,分別介紹其名稱,然后,提出問題:這三種煤各有什么特點?你準備怎樣來研究它們? 2、在觀察實驗前指導學生方法,用放大鏡觀察、用捏的方法觀察分別能觀察到這三種煤的什么特點? 3、指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來觀察。 教師為學生演示實驗方法,講解實驗的注意事項,如用夾子夾好煤,防止燙傷、小組的成員分工協(xié)調好等,觀察實驗過程中,請學生作好記錄,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二.人們怎樣利用煤發(fā)電。 1、教師提出問題:煤燃燒能產生熱量,產生的熱量是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的? 2、教師出示三腳架、燒瓶、小風車、膠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燈等實驗材料,提問: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模擬利用煤發(fā)電的實驗嗎? 教師指導學生完善實驗,強化細節(jié),如用酒精燈的安全、膠塞要蓋緊以及小風車的放置位置等。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集體交流實驗現象,分組討論人們怎樣利用煤發(fā)電?并記錄討論結果,可以提示學生:在模擬實驗中,酒精燈相當于什么?小風車相當于什么?在討論的基礎上再一次集體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認識。 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課前布置學生課外查找有關的資料,課上交流。 15 石油 教學要求: 1.知道石油的提煉物有哪些及其特點;知道石油及其提煉物的廣泛用途;了解天然氣以及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 2.經歷觀察石油的提煉物的特點的過程,能用簡單的表格記錄整理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凡士林、石蠟、瀝青等。 演示材料:石油及其提煉物的用途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汽油和柴油有哪些用途。 汽油、柴油是普遍使用的燃料。說一說生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汽油和柴油。引導學生看教材上四幅插圖:火車、汽車、拖拉機、柴油機。汽油、柴油在生產生活中有許多用途,如各種機動車和輪船都要用到汽油和柴油等。 二、人們是怎樣得到汽油和柴油的。 人們是怎樣得到汽油和柴油的呢?學生對此也許有些了解,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上的文字、觀察原油罐和采油機的插圖。 三、認識石油的提煉物及其特點。 1、把原油中的泥沙和水除掉以后,送到煉油廠去提煉可以得到石油氣、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凡士林、石蠟、瀝青等多種產品,教材以插圖的形式呈現了這些提煉物。 2、觀察這些石油提煉物各有什么特點。注意方框里的安全警示:“很多石油提煉物易燃,觀察時注意防火”。填寫教材上的記錄表。 四、了解石油及其提煉物的用途。 生產生活中有許多物品是石油的提煉物,石油及其提煉物具有廣泛的用途,所以人們稱石油為“工業(yè)的血液”。 五、了解天然氣以及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教師簡單介紹天然氣以及我國西氣東輸工程,讓學生閱讀教材上的材料。 16 金屬 教學要求: 1.知道金屬具有容易導電、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延展等共同特點。 2.經歷對金屬共同特點的探究過程,能利用簡單的表格整理實驗現象。 3.意識到人們在認識到金屬的共同特點后,就能夠更好的利用金屬為人們服務。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分組材料:銅絲、鐵絲、鋁絲、砂紙、導線、電池、小燈座、電池夾、小燈泡、燒杯、熱水、小錘子等。 演示材料:金屬制品的實物及圖片或者視頻資料。 2.學生準備:課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銅、鐵、鋁。 教學過程: 一、了解銅、鐵、鋁的用途。 銅、鐵、鋁是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許多用品都是用它們制成的。讓學生看課本上的鋁制品、鐵制品、銅制品三組插圖?!俺诉@些之外,同學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這三種金屬制品呢?” 二、探究銅、鐵、鋁有哪些共同特點。 實驗:分別選取銅絲、鐵絲、鋁絲各一段,研究它們有哪些特點。 根據課本上的四幅插圖分別連接到電路中、把一端置于熱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錘敲砸,分別研究的是銅、鐵、鋁的容易導電、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延展四個方面的特點。實驗時要求同學們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發(fā)現的現象,然后填寫課本上的表格,要求學生邊實驗邊作好記錄,教師指導學生填寫。實驗完后,分析實驗記錄,找出銅、鐵、鋁有哪些共同特點,把結果記錄下來。 三、概括金屬的共同特點。 在生產生活中,還可以見到哪些和銅、鐵、鋁有相同特點的材料?它們有什么作用? 除了課本上所列舉的這些之外,請同學們說說還有哪些具有相同特點的材料。 先找到與銅、鐵、鋁有相同特點(容易導電、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訴學生銅、鐵、鋁以及與它們具有相同特點的材料都是金屬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屬的共同特點是:容易導電、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屬的特點設計作品。 要求同學們根據金屬的特點(四個特點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設計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設想寫或畫出來。 17 礦產 教學要求: 1.知道主要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知道鋁土礦、赤鐵礦、黃銅礦的特點; 2.經歷對鋁土礦、赤鐵礦、黃銅礦的觀察過程;學會制作礦石標本的方法。 3.樂于參加觀察礦石和制作礦石標本的活動。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鋁土礦、赤鐵礦、黃銅礦、小刀、鑰匙等。 演示材料:小方盒、玻璃瓶、礦物、有關礦石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銅、鐵、鋁礦石。 銅、鐵、鋁等各種金屬都是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 1、教師指導學生從顏色、光澤、硬度、結構等方面觀察銅、鐵、鋁礦石。 2、教師指導學生用小刀刻比較礦石硬度。 二、了解什么礦產、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后教師講解以及圖片、視頻資料的展示。 三、學習制作礦物標本的方法。 根據課本上制作礦物標本的過程與方法制作標本。 1、準備一些小方盒和玻璃瓶; 2、將搜集到的金屬礦物和能源礦物及其提煉物分別裝入小方盒和小瓶中; 3、制作標簽。一般有礦物及其提煉物名稱、產地、特點、用途、制作人、制作人等幾欄; 4、貼標簽。對應所制作的標本,把標簽貼在小方盒或者玻璃瓶上。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演示講解制作方法與過程,由學生課外制作。教師要關注學生課外制作標本的情況,及時進行評價。 18 礦產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教學要求: 1.知道我國礦產資源的現狀以及如何保護礦產資源;知道物質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 2.能結合“亂采濫用”礦產資源現象,提出保護礦產資源的措施。 3.意識到保護礦產資源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礦產資源以及“亂采濫用”礦產資源的有關圖片或者視頻資料;收集有關礦產資源開采的有關現實報道。 教學過程: 一、了解我國礦產資源的現狀。 對礦產資源進行有計劃的開采、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寬產資源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3頁“小資料”,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了解的情況討論:為什么說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同時又是礦產資源不足的國家?我國在礦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二、認識礦產資源“亂采濫用”的嚴重后果以及如何保護礦產資源。 1、討論提出問題:我們家鄉(xiāng)有哪些礦產?這些礦產開發(fā)利用的情況怎樣? 2、認識到“亂采濫用”的嚴重后果。 礦產資源不能再生,“亂采濫用”會產生嚴重后果。請同學們觀看課本上的四幅插圖,分別是丟棄的礦石、資源枯竭的露天煤礦、地面下陷、小煤窯倒塌。結合報刊、電視等媒體的有關礦產資源開采的現實報道進一步展開討論。 3、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礦產資源,并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以前的了解和前面的學習展開問題的討論并做好記錄,教師給予學生及時評價。 自由研究 教學過程: 1.選擇一個適合于放風箏的天氣,由學生自由組合成風箏比賽小團隊,共同研究怎么使風箏飛得更高。 2.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如奔跑時的安全、不要在有高壓線的地方放風箏等。 3.指導學生的研究過程,除了指導按照教材所提示的研究過程去開展研究活動外,教師還應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特點,他們也許會在研究過程中一次改變幾個條件,盡管這個研究活動有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風力的大小、風箏的質地、學生的奔跑速度、放風箏的技巧等,但是,教師還是應該盡量要求按照對比實驗的規(guī)范來做,即每次對比實驗只改變一個條件。當然,學生最后可以同時改變學生認為的會影響風箏飛高的條件,直到風箏飛高。 4.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研究成果交流會。只要學生是通過自己研究形成的結論,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對積極參與研究的團隊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目標: 1.知道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是一個由空氣、水、土地和其他生物等共同構成的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體系。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huán)境,又影響環(huán)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 2.了解人類活動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3.意識到物質的利用對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確使用物質的重要性。 4.注意安全與健康,了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6.意識到人對環(huán)境負有責任,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7.能針對不同的問題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8.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對建立假設和提出結論的重要性。 9.懂得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10.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并且能夠完成探究活動得出結論。 11.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 12.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設計簡單的研究方案。 13.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14.能參與實施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活動。 單元課時分配建議 課 序 課 題 課 時 19 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1 20 “捉住”灰塵 1 21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2 22 水域的污染與保護 2 23 保護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 1 自由研究 1 19 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教學目標 1. 了解包括燃燒在內的人類活動會對空氣造成不良影響。 2. 知道燃燒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3. 仔細觀察并能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釋“石棉網變黑”的原因。 4. 意識到保護空氣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 蠟燭、石棉網及白色粉筆、試管夾、火柴、 煤油燈 2. 圖片——清澈爽朗的風景圖片. 渾濁污染的煙塵景象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鄂教版五 年級 科學 下冊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wymoca.com/p-123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