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學》名詞解釋.doc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經濟法學》名詞解釋.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經濟關系: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關系的總稱。 2.經濟法:中國經濟法是有關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統一體(總稱)。 3.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經濟管理關系即縱向經濟關系。包括國家(國家機關及其授權組織)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宏觀經濟管理關系以及企業(yè)等社會組織自身的微觀經濟管理關系。 4.經濟聯合關系:是指企業(yè)等組織進行合并、兼并(歸并)改組經濟實體過程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 5.經濟協作關系:是指各組織之間進行生產協作,業(yè)務往來過程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 6.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對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及對經濟法制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準則。 7.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發(fā)生的,由經濟法律、法規(guī)確認和調整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存在和運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統一的關系。 8.經濟法主體:經濟法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是指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9.原生權利:是指經濟權利主體依照經濟法律、法規(guī)、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賴特定義務主體的行為即可行使和實現的權利。 10.取得權利:是指經濟權利主體必須通過參加經濟法律關系,通過特定義務主體為特定行為,才能獲得的權利。 11.經濟職權: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它們的領導人員、法定代表人等在組織管理經濟活動中所依法享有的與本身職務相連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權利。這種權利具有一定的行政權力性質,故亦稱經濟權力。 12.經濟法律關系客體:一般指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和目的。 13.經濟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事實。經濟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兩類,事件是指不依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與其主觀意志、行為無關的那些可以引發(fā)經濟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行為是由組織或個人所為的、受其主觀意志支配的那些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活動。 14.經濟法律行為:是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產生并依法運行的最主要的經濟行為。 15.經營協調關系:專指經濟法所調整的那部分橫向經濟關系。 16、組織內部經濟關系:指在企業(yè)等組織之間所發(fā)生的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 17、涉外經濟關系: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 18、中國經濟法:中國經濟法是有關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統一體(總稱)。 19、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及經濟法制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準則。 20、經濟法的體系:是指經濟法律(法規(guī))體系,有時也指經濟法學體系,是在經濟法規(guī)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各種經濟法規(guī)性質的異同、關系的親疏,按一定的標準和序列,分層次、分系統排列組合而成的統一體。 21、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和經營協調過程中,由經濟法律、法規(guī)確認和調整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存在和運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統一的關系。 22、廣義上的經濟法主體: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23、狹義上的經濟法主體:是指根據經濟法律、法規(guī)獲得的主體資格和主體制度。 24、權力機關:是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機器常務委員會。 25、管理機關:是指經濟管理機關,包括國務院、各部委及各級人民政府等。 26、社會組織:是指具有獨立地位、實行獨立核算或獨立預算,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組織,亦即企業(yè)單位、事業(yè)單位、農村經濟組織、社會團體等。 27、內部組織:是指企業(yè)、公司和其他經濟組織的內部組織。 28、工業(yè)產權:指人們依法對應用于商品生產的流通中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顯著標記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區(qū)和期限內享有的專利權。 29、財物:是指經濟法主體能夠控制、支配的,經濟法允許其進入經濟法律關系運行過程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的實物形態(tài)的物品,以及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和有價證券。 30、經濟行為:是指經濟主體通過經濟法律關系進行一定的經濟活動,以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或效用目的的行為。 31、智力成果:是指人們用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的非物質財富。 32、企業(yè):企業(yè)是由一定的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而成,依法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性活動,進行獨立核算的經營性的經濟主體。 33、個人獨資企業(yè):是指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yè)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34、合伙企業(y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的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企業(yè)。 35、合作社:是指不以盈利為經營宗旨,以成員的互助合作為要旨,決議事項時貫徹“一人一票”的平等和民主原則,限制資金分紅,實行按勞動或按貢獻分配的集體所有制性質的企業(yè)。 36、國有企業(yè):是指企業(yè)的資金全部或部分屬于國家所有,并為國家直接或間接控制的企業(yè)。 37、社會企業(yè):是指通過經營獲得盈余,并將其用于扶助弱勢群體或促進社區(qū)發(fā)展等公益性企業(yè)。 38、全民所有制企業(yè):指由中央或地方的一個財政主體或一個國有企事業(yè)單位設立的,利用全民所有的財產從事經營活動,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法》及其相關法規(guī)規(guī)制的企業(yè)。 39、集體所有制企業(yè):指企業(yè)的財產歸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成員集體所有,由集體投資或社員入股集資設立的企業(yè)。 40、城鎮(zhèn)集體所有制企業(yè):指財產屬于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 41、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指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xiāng)鎮(zhèn)(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yè)義務的各類企業(yè)。 42、外商投資企業(yè):是指全部或部分由境外投資者投資,依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企業(yè)。 43、企業(yè)國有資產:是由國家對企業(yè)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 44、關聯方:指本企業(yè)的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近親屬,以及這些人員所有或者實際控制的企業(yè)。 45、資產評估:指由經授權的評估機構按照合法的程序和專業(yè)規(guī)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自產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評估和估算。 46、國有資產轉讓:指依法將國家對企業(yè)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轉移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家規(guī)定無償劃轉國有資產的除外。 47、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指國家以出資人身份依法取得國有資本收益,并對所得收益進行分配而發(fā)生的各項收支預算,是政府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48、合伙企業(yè):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普通合伙企業(yè)和有限合伙企業(yè)。 49、合伙企業(yè)財產:是指合伙企業(yè)存續(xù)期間合伙人的出資、以合伙企業(yè)名義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財產。 50、合伙企業(yè)的外部關系:指合伙企業(yè)與第三人的關系。主要是指企業(yè)與其債權人或第三人的關系。 51、合伙人的對外代表權:指合伙人執(zhí)行合伙企業(yè)事物并對外代表合業(yè)的權利。 52、合伙企業(yè)債務:是合伙企業(yè)在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因合同行為或者侵權行為而產生的對于第三人的債務。 53、入伙:指合伙企業(yè)存續(xù)期間,非合伙人加入合伙企業(yè),取得合伙人身份,成為合伙人的民事法律行為。 54、退伙:指合伙企業(yè)在存續(xù)期間,合伙人退出合伙企業(yè),導致合伙企業(yè)變更或者終止的民事法律行為。 55、:指采取普通合伙企業(yè)的形式設立的,以專業(yè)知識和專門技能為客戶提供有償服務,合伙人依照《合伙企業(yè)法》的特殊規(guī)定承擔責任的專業(yè)服務機構。 56、有限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企業(yè)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組成,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yè)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yè)債務承擔責任。 57、合伙企業(yè)清算:指合伙企業(yè)符合合伙人約定或法律規(guī)定的禁止、解散條件或者合伙企業(yè)出現其他客觀事實狀態(tài)時,清算人依法對合伙企業(yè)的財產及債權債務進行清理、清償和分配的行為。 58、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指中國合營者與外國合營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并按投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和虧損的企業(yè)。 59、合營企業(yè)的注冊資本:指為設立合營企業(yè)在登記主管機關登記的資本總額,其應為合營各方認繳的出資額之和。 60、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指中國合作者與外國合作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guī)定,在中國境內共同舉辦的,按合作企業(yè)合同的約定分配收益或者產品,分擔風險和虧損的企業(yè)。 61、外資企業(yè):即外商獨資企業(yè),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yè)。 62、公司:指依法設立的,以盈利為目的,由股東投資形式的企業(yè)法人。 63、無限公司:又稱無限責任公司,指由兩個以上股東組成,全體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公司。 64、兩合公司:指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另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僅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 65、股份有限公司:指將公司全部資本化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認購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yè)法人。 66、股份兩合公司:指由一個以上的無限責任股東和一個以上的有限責任股東組成,公司的資本被劃分為等額股份的公司。 67、有限公司:又稱有限責任公司,指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的公司。 68、人合公司:指以股東的能力、財力、聲望和信譽等作為公司信用基礎的公司。 69、資合公司:指以資本的結合作為公司信用基礎的公司 。 70、人合兼資合公司:指以公司資本和股東個人信用作為公司信用基礎的公司。 71、母公司:是指通過持有股份或通過其他方式控制其他公司的公司。 72、子公司:是指其控制股份為另一公司持有,或通過其他方式受另一個公司控制的公司。 73、總公司:又稱“本公司”,指有權管轄公司的全部內部組織,如各個分部門、分公司、科室、工廠、門市部等的總機構。 74、本國公司:凡是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登記成立的公司,不論外資占多大比例,均是本國公司。 75、外國公司:凡是依照外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登記成立的公司,均是外國公司。 76、有限責任公司:指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yè)法人。 77、公司法:指規(guī)定公司法律地位,調整公司組織關系,規(guī)范公司在設立、存續(xù)、變更與終止過程中的組織及行為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78、股東:指持有公司資本的一定份額并享有股東權利的人。 79、股東權:又稱股權,是指股東基于其股東資格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并參加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 80、股東的財產權:指股東的投資收益權,即股利分配請求權和剩余財產分配權。 81、股利分配請求權:指股東基于公司股東的資格所享有的請求公司向自己分配股利的權利。 82、剩余財產分配權:指股東在公司清算時請求公司向自己分配公司剩余財產的權利。 83、公司新增資本的優(yōu)先認購權:指公司新增資本或發(fā)行新股時,原有股東享有的優(yōu)先于非股東認購的權利。 84、股東的表決權:是指股東基于其股東地位而享有的就股東(大)會的議案作出一定意思表示的權利。 85、股東的轉讓權:指股東將自己持有的股權轉讓給他人的權利。 86、股東會(股東大會)的自行召集權:指持有公司有表決權股份總數的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東享有的向公司董事會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并在董事會拒絕召開會議時依法自行召集會議的權利。 1.破產法:指規(guī)定在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時,法院強制對其全部財產進行清算分配,公平清償債權人,或通過債務人與債權人會議達成的和解協議清償債務,或進行企業(yè)重整,避免債務人破產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2.債務人財產:指在破產程序啟動時,以及自該破產程序啟動至破產程序終結前屬于債務人的財產。 3.破產別除權:指債權人因其債權設有物權擔保或享有法定特別優(yōu)先權,而在破產程序中就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享有的優(yōu)先受償權利。 4.破產和解:指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時,為避免受到破產宣告或破產分配,與債務人就債務清償事務達成和解以預防破產的制度。 5.破產宣告:指人民法院依據當事人的申請或法定職權裁定宣布債務人破產以清償債務的活動。 6.國有獨資公司:指國家單獨出資,由國務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權本級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有限責任公司。 7.公司債券: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fā)行,約定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1.財政:指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利參與部分社會產品和國家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 2.財政法:指調整財政分配和財政管理活動中形成的財政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3.預算:指經法定程序批準的國家各級人民政府和實行預算管理的各部門、各單位在一定期間內的財政或財務收支計劃。 4.預算管理職權:即預算權、指確定和支配國家預算的權利以及對于國家預算的編制、審查、批準、執(zhí)行、調整、監(jiān)督權力的總稱。 5.國債法:指調整國家在借款和發(fā)行、使用、兌付、流通政府債權過程中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6.財政轉移支付法:指調整在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7.政府間轉移支付:指各級政府之間財政資金的相互轉移或財政資金在各級政府之間的再分配。 8.政府采購法:指調整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9.政府采購當事人:是指在政府采購活動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各類主體,包括采購人,供應商和采購代理機構等。 1.稅收:是以實現國家財政職能為目的,基于政治權利和法律規(guī)定,由政府專門機構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財產和特定行為所實施的強制、非罰與不直接償還的金錢課征,是一種財政收入的形式。 2.增值稅:是以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為課稅對象的一種稅。 3.消費稅:是以應稅消費品的流轉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 4.營業(yè)稅:是以工商營利單位和個人商品銷售收入額、提供勞務發(fā)生的營業(yè)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 5.關稅:是對進出關境或國境的貨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種稅。 6.企業(yè)所得稅法是調整國家與企業(yè)之間所得稅稅收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 7.稅收抵免:指居住國政府對其居民企業(yè)來自國內外的所得一律匯總征稅,但允許抵扣該居民企業(yè)在國內外已繳納的稅額,從而避免國際重復征稅。 8.稅收饒讓:指居住國政府對本國納稅人來源于國外的所得由收入來源地國減免的那部分稅款,視同已經在來源國繳納,同樣給予稅收抵免待遇的一種制度。 9.個人所得稅法:指調整個人所得稅稅收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體統。 10.財產稅:指以國家規(guī)定的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財產數量或價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類稅。 11.稅收征收管理制度: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依法征稅和進行稅務監(jiān)督管理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12.稅收保全:指當納稅義務人或扣繳義務人未按規(guī)定的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稅款,那誰擔保人未按規(guī)定的期限繳納所擔保的稅款時,稅務機關所采取的凍結、扣押、查封其財產的行為。 1.金融:指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中心的信用活動以及在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流通。 2.金融法:是調整金融關系及其金融管理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3.商業(yè)銀行:是依法成立,以贏利為目的法人組織,是經營貨幣金融業(yè)的企業(yè)法人。 4.商業(yè)銀行法:指調整商業(yè)銀行組織關系和經營業(yè)務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 5.銀行業(yè)監(jiān)管:指對銀行金融機構等的設立、市場準入與推出和經營活動所進行的監(jiān)督、管理行為。 6.廣義和狹義的證券:是證明持券人享有一定的經濟權益的書面憑證,包括資本證券、貨幣證券和商品證券。 7.證券法:是調整在證券發(fā)行、交易和國家對證券市場進行監(jiān)管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 8.企業(yè)債券:指企業(yè)依照法定程序發(fā)行并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9.內幕交易:指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獲取內幕的人利用內幕信息買賣其所有的該公司的證券、泄露該信息或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行為。 10.內幕信息:指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 11.我國《證券法》所稱證券公司:指依照《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規(guī)定設立的經營證券業(yè)務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2.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fā)生的事故因其發(fā)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yè)保險行為。 13.保險法:是調整保險經營關系和保險監(jiān)管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 14.保險代理:指保險代理人在委托代理權限內,向保險人收取代理手續(xù)費,以被代理人的名義代為辦理保險業(yè)務,保險人對保險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名師責任。 1.自然資源法:是調整人們在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保護和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 2.土地所有權:指土地所有人對其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體現。 3.能源法:是調整在管理、保護、開發(fā)、生產、使用和節(jié)約能源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4.煤炭法:是調整在開采,使用,管理,保護和節(jié)約煤炭資源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 5.循環(huán)經濟促進法:指調整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中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 1.對外貿易: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qū)之間所進行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 2.對外貿易法:指確認對外貿易主管機關和對外貿易經營者的法律地位,調整它們之間形成的對外貿易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系統。 3.對外貿易法律關系的主體:指依法參加對外貿易管理合作活動,享有對外貿易權利、承擔對外貿易義務的當事人。 4.對外貿易經營者:指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或者其他執(zhí)業(yè)手續(xù),依照對外貿易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 5.國際服務貿易:指服務提供者從一國境內,通過商業(yè)現場或自然人現場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并獲取外匯收入的過程。 6.傾銷:在我國是指在正常貿易過程中進口產品以低于其正常價值的出口價格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 1.競爭法:指國家在協調經濟運行中調整市場競爭關系和市場競爭管理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2.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調整在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過程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3.不正當競爭: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4.采用欺騙性標志從事市場交易的行為:指經營者采用假冒、仿冒或者其他虛假的標志從事市場交易,引起公眾的誤解,誘使消費者誤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5.商業(yè)賄賂:指經營者為了爭取交易機會或市場優(yōu)勢,通過秘密給付財物或其他報償,收買客戶的負責人、雇員、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等能夠影響市場交易的有關人員的行為。 6.回扣:指經營者商品時在帳外暗中以現金、實物或者其他方式支付給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價款。 7.折扣:指經營者在銷售商品時,以明示并如實入賬的方式給予對方的價格優(yōu)惠。 8.傭金:指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給予為其提供服務的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中間人的勞務報酬。 9.商業(yè)秘密: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10.詆毀商譽:指經營者針對特定的 ,故意捏造和歪曲事實,并通過各種宣傳手段散布虛假信息,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yè)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行為。 1.我國《反壟斷法》所稱的壟斷協議: 2.固定或變更價格協議:一般是指在同一相關市場上具有競爭關系的兩個或者多個競爭者以合同、協議或者其他方式確定,維持或者改變商品或者服務價格的行為。 3.限制數量的壟斷協議:指參與壟斷協議的經營者通過限制相關市場上的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間接控制產品價格的壟斷協議。 4.劃分市場的橫向壟斷協議:指若干同行業(yè)經營者之間共同劃定或者分割地域市場、顧客市場或者產品市場的行為。 5.聯合抵制協議:指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聯合起來,共同拒絕與其他競爭對手、供貨商或者客戶進行交易的行為。 6.固定轉售價格:指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協議,固定交易相對人像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7.限制最低轉售價格:指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協議,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8.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市場地位。 9.掠奪性定價:指處于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利用其競爭優(yōu)勢所采取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行為。 10.廣義上的私人實施:指因私人當事人倡導或介入而進行的各種反壟斷法實施行為,包括私人當事人向反壟斷主管機關舉報違法行為。 1.產品質量認證:指依據具有國際水平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要求,經過認證機構確認并通過頒發(fā)認證證書和產品質量認證標志的形式,證明產品符合響應國際標準和技術要求的活動。 2.產品質量責任: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以及對產品質量負有直接責任的主體違反產品質量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3.產品瑕疵責任:只因生產或銷售的產品存在瑕疵,即產品質量不符合明示或默示的質量要求,生產者或銷售者所應承擔的責任。 4.產品缺陷責任: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存在缺陷而給消費者造成人身傷害或者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的損失時所應承擔的侵權責任。 5.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指確定侵權人因產品缺陷而給消費者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時。行為人承擔產品責任的規(guī)則或準則。 1.價格法:是指國家為調整與價格的制定、執(zhí)行、監(jiān)督有關的各種經濟關系而制定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2.政府指導價:指依照價格法的規(guī)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權限和范圍規(guī)定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指導經營者制定的價格。 3.政府定價:指依照價格法規(guī)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權限和范圍制定的價格。 4.政府的定價行為:指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定價權限和適用范圍制定政府指導價與定價的活動。 5.價格監(jiān)督檢查:指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各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對違反價格法律的行為所進行的監(jiān)督與檢查等活動的總稱。 1.消費者:是指為了滿足個人生活消費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自然人。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指調整在保護消費者權益過程中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3.保障安全權: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4.知悉真情權:指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5.損害求償權:指消費者在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而受到人身、財產損害時,依法享有的要求并獲得賠償的權利。 6.維護尊嚴權: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的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經濟法學 經濟 法學 名詞解釋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wymoca.com/p-9337501.html